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广告门户网 >> 广告新闻 >> 行业新闻 >> 国际广告 >> 正文

机会在边缘---采访《中国广告》主编张惠辛(一)
责任编辑:阳军    新闻来源:中国广告门户网    新闻日期:2008-1-29

时间:2005年9月9日 15:00
地点:中国广告门户网访谈室
嘉宾:《中国广告》主编 张惠辛
记者/编辑:中国广告门户网 苗全

记者:张主编您好,很高兴您能做客中国广告门户网,《中国广告》是中国国内最早创立的一本广告专业杂志,在1981年创刊,对于中国广告业来说1981年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您能介绍一下《中国广告》当年的创刊经历么?

 

 



《中国广告》主编张惠辛

张惠辛: 在70年代末80年初,中国广告业的确发生了很多大事,比如中国第一条外资广告,和第一条比较  成 型的电视广告都产生在那个年代。对中国广告人来说,那是个激动人心的年代。在八十年代初中国广告业开始复兴。
      《中国广告》是中国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广告专业杂志,创办于1981年而中国广告协会是在1985年建立的。当年全国比较知名的48家广告公司联合发起创办一本属于中国自己的广告专业杂志,这就是《中国广告》。当时在国内实力超群的广告公司----北京联合广告公司和上海广告装潢公司被确定作为编辑单位。而上海广告装潢公司实力最强,所以自然的被推举成为创办《中国广告》的常务单位。这样,《中国广告》这本中国最早的广告杂志就落户上海,在上海注册并使用全国刊号。

记者:中国传媒产业增长的速度很快,2004年的增长是18%左右。而中国期刊行业却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有很好的增长,2004年的增长是11.77%,广告收入在整体传媒行业的广告收入不到5%。您能具体的给我们分析一下这个现象么?

张惠辛:我其实也一直在关注,去年中国期刊的广告收入占中国整个媒体市场广告收入4%左右,而在一些西方国家包括日本媒体市场杂志的广告收入能占到10%以上,已经成为大的广告媒体。但是,在包括香港和台湾的整个华人区来看,杂志的市场状况都不是很理想。这可能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接受资讯的习惯有关系。比如,及时快餐式的阅读是他们的习惯,所以报纸成为他们选择的主要媒体。而杂志是一种很比较闲适的读物,需要真正拿出时间来阅读品味。
      从这点也能折射出中西方生活方式有很多不同点。有些在英国生活过的朋友就有很切身的感觉,那里人们的生活非常安宁,就算是一个花匠也很欣赏自己的生活状态。而在中国人们的生活状态却是匆忙的,浮躁的,给人感觉总是静不下来。从这方面分析也能看出中国期刊杂志所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记者:期刊广告市场的不理想是否与新兴媒体的冲击有关?比如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张惠辛:互联网对平面媒体都有冲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觉得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报纸,这是由新闻产品的及时性所决定的。互联网在新闻的及时性方面比报纸更具优势。前些年,我在日本的时候,就很明显的感到互联网对报纸有明显的冲击。那里的年轻人已经基本上不读报,他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已经是网络了。 
所以说,互联网的兴起对报纸的冲击是最大的,对杂志的冲击也有,但不是很大。这是由杂志的媒体特点所决定的,杂志的可保存性,和专业的深度性,都是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
      在另一方面,杂志是带有一定社会阶层特征的读物,而现在的中国,各个阶层的划分不是很清晰,并且中国是一个变动的社会,充满机遇的社会各个阶层的不稳定性也十分明显,这样就导致杂志很难找到明确的稳定的目标读者。这样,不仅仅影响了杂志本身的制作和发行,另外,延伸出的一些产品也受到了影响,比如论坛,会议等等。
     所以我想在诸多社会因素解决后,杂志会在中国有一个大的发展的。就目前来看,杂志市场会有一个增长,而且杂志作为媒体有自身的特点,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从目前来看,中国现在女性杂志做的比较不错,如瑞丽,elle等它们已经找到了目标对象,并且对目标群体有一些深度的挖掘。但是中国的男士杂志目前还是没有打开市场,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中国的女性对自己的认同比男性相对的稳定。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 表 评 论

      姓 名:   性 别:
      Q Q号:   Email:
    我要给这篇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请自觉遵守,注意文明发言
    企业推广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