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告门户商务服务网】 期刊本身之外的业外资本,包括中国国有资本和中国民间资本,以及外资本和中国港澳台地区资本,这四类资本介入国内期刊业已有21年历史了,只是鱼不跃,波不惊。开先河的是1988年法国著名桦榭菲力柏契出版集团与上海译文出版社合作出版ELLE中文版《世界时装之苑》,紧跟的是1992年南京大学出版社主办的《个人电脑》,由美国ZD出版公司提供可用的信息。而中国内资进入期刊业,当数三九集团1996年投资千万元参与广东的《新周刊》,2001年唐山署光集团投资《中国企业家》及后来改版的《中国工商杂志》等。
亟待资本开发的“准处女地”
据了解,目前中国内地的9821家期刊中合资合办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从统计学上讲,几乎没有实际意义。但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唯其小才有大,唯其弱才有强。作为大媒体范畴里的期刊,眼下好像一个羞赧的少女,正频频向资本暗送秋波,企盼资本来开发这块期刊“准处女地”。有眼光的业外资本前瞻性地进入期刊,可谓“两厢情悦正当时”,早起步早主动,早投入早收益。
笔者以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业外资本欲进入“喉舌”媒体,政策面限制很多,操作难度很大,这是中国国情决定的。而可以实际运作的媒体切入点,就是国家已相对开放的期刊业。首先,期刊较电视、广播、报纸而言,出版周期较长,绝大多数为月刊,少部分为半月刊,周刊屈指可数。其次,期刊的政治性、敏感性远不及时效很强的新闻性媒体,对主流舆论影响不大,且可控性也较强。第三,就投资成本而言,资本进入期刊的门槛不高,但投资潜质强,失误风险小。据笔者了解,进入一份期发行量约三五十万的期刊,资本投入1000万元或数千万元即可。这对有实力的国有和民间资本,以及外国和我国港澳台地区资本来说,好比“微风吹皱一池春水”,动静不大,却很美丽。
目前,业外资本已进入的国内期刊几乎为清一色的经济类、商业类和时尚类期刊。这里,笔者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像中国目前期发行量过百万的大刊如《特别关注》、《读者》、《家庭》等这类综合性大众化期刊,可不可以放开一点,也吸引业外资本进入呢?从政策层面和操作层面来讲,我认为是可以破例尝试的。换句话说,业外资本进入期刊,下一步可以向综合性、大众化、影响大的期刊靠近。这是一块根本未开发的“期刊处女地”。
情相悦,眷难成
改革开放三十年了,为何大量丰富的业外资本迟迟不能与心仪的期刊结成情侣呢?笔者以为,这与人们的思维定势有很大关系。首先,只要谈及业外资本与期刊的合作或合资,就觉得政策壁垒森严,这座高山似乎难以跨越;其次,认为期刊作为媒体,不像传统意义上的经营性企业或实体经济那样驾轻就熟,担心资本涉足其中,主动权始终攥在媒体手里,自己总是一个配角。
以上两个问题或者说障碍,当然不是空穴来风,实事求是地说,是一种客观存在,需要加以解决。
但笔者以为,最根本的障碍,其实还是业外资本的拥有者和期刊出版社这两个主体,思想都不够解放,胆子都比较小,运作都不很灵活。用哲学思维来分析问题,自缚其身,不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制约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对这种隐性的观念障碍和拦路虎,我们唯有通过自身努力才能把它搬开。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
Orange收购英国广告公司Unanimis
全球广告传媒巨头纷纷大幅裁员
英家庭互联网普及率70% 老年网民增长最快
博客称Twitter估值可达100亿美元
发 表 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