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南京某高校,机械,小硕,上海求职。
05年十月份开始求职,那是充满着希望与对未来日子向往的开始。可是过程和结果,却出人意料。自己没有想到,家长,导师,同学更无法体会。
因本人学校在南京,南京离上海三个多小时火车,这注定了我的求职是一个长途奔袭的过程。每一场大型招聘会,每一次面试,我都会踏上N515或T717,赶往那座充满着诱惑和迷幻色彩的城市。有时候为了求职方便,也会在上海待上一段时间(感谢gf,提供了自己的吃住)。
没有人会想到,求职会这么难。
记得自己本科求职,当某些单位需要研究生学历,因此自己简历被退还时,感觉硕士是一个多么神圣的字眼,梦想着如果自己是硕士,就不会遇到简历被退还的尴尬场面。但是,怎么也没有想到,两年后的今天,因为硕士学历,简历被退还的次数要远远多于当年本科。“我们不需要硕士”,“我们今年研究生招聘人数比较少,已经招满了”,“恩,研究生~不错,这个岗位待遇比较低,可能不太适合你”,无数次的重复这些话,无疑是对当年的一种讽刺。
研究生,从社会认知上说,应该是求职相对容易的一个群体。可事实上,研究生和其他所有学历一样,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感觉无所事从。在某企业的宣讲会上,有主持人问,在坐的有多少是研究生学历,竟有超过七成的人举手。在其他招聘会上,我竟然遇到有人力资源的人,在收到几十份研究生简历后,打电话问老总该如何处理的情况。这恐怕是研究生扩招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整个社会,根本没有做好面对如此多的研究生求职的准备。就象是一位孕妇,一次生了六胞胎,却不知道该如何抚养一样。
在上海的日子,只能用奔波来形容。周四在复旦的5301,周五又要去上大的体育馆。两点在交大的铁生管,三点又要去华理的逸夫楼。发现白天有一半的时间,自己是在公交车和地铁上度过。几个月重复这样的生活,几乎让我崩溃。有的时候为了赶一场招聘会,早上在南京,中午却在上海,晚上可能又回到南京。这只是身体上的疲惫,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压力。刚开始求职,根本没想到战线会拉得这么长。两个月过去,三个月过去,事情总没有进展。有的时候跑了一天,坐着遂六,经过霓虹灯掩映下的人民广场和陆家嘴,感觉高楼林立的世界中,自己是那么的渺小。
机会仿佛就飘荡在空中,可你怎么也抓不到。十几年学校生活,培养起来的认知观念,在现实面前被支解。过去总认为只要你付出了,或多或少会有回报,你努力了,就可以考上大学,多努力点或者会上名牌大学,上了大学继续努力,就能拿奖学金,如果一直不放弃,你还能读个研究生。但是生活不是这样:可能你一直努力,却一无所获。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只能安然地接受。机会只垂青有所准备的人,并不代表机会会垂青所有准备着的人。
在南京求职,同样是忙碌,身边总有同伴。一个人在上海,有时会觉得很孤单。今天有招聘会,清晨我走出房间,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城市和无数陌生的面孔。上了地铁,猛然发现角落里有一位拿着文件夹,年轻和羞涩的面孔。随着地铁经过的站数增加,车箱里同样的面孔越来越多。**大学体育馆到了,才发现全国各地到上海求职的人很多,有青岛海洋大学的,有华中理工的,还有厦门大学的…太多相同的理由,gf在上海,bf在上海,或者是仅仅认为上海机会多,就跑过来的。感觉自己其实并不孤独,“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没有寂寞,从不烦恼,求职伙伴遍迹天涯海脚”。
有些企业永远在招人,并且他们的看台前永远围满了人。南京的艾尔史密斯,上海的上汽,通用,延峰伟世通…当然还有那些不屑于跑招聘会,丢一两个职位出来,就会有无数人挤破头皮去争的大公司。虚名已经使得企业浮躁,更使得毕业生盲目。抓着名企不放的同学,只有在现实中撞地头破血流后,才会明白求职的真谛:要珍惜每一份合适地工作。很多同学,跑完了招聘会都会抱怨“太多的垃圾企业”,我不以为然。应届生社会经历有限,对行业,企业不甚了解。不是每家企业都生产洗发水,或者小汽车,它们的产品你可能不会使用到,但这不代表企业不优秀(当然,所有企业都不忘了适时地推销自己,我面试过的单位都号称是自己是业内的no.1,仿佛是个no.2就没脸上街了)。
我在几个月的求职过程中,新认识了近百家企业。我想,这些企业的hr,扯着大旗全国高校疯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招人?笑话,过来听听我们宣传就够了,以后要关注我们的产品哦~~。一年前除了暴雪以外,谁还管什么bp,马士基,英格所兰,英非索尔…是干什么的。某企业名头很想,跑了十几所高校招人,宣传单上永远写着“招聘人数100以上”。有同学还盘算着:我们学校某专业毕业几十人,除去找到工作的,就剩下十几人,看来自己机会还是满大的。呵呵,你的机会是满大,也挺优秀,可人家就是不要你。
一次次地面试,然后焦灼地等待。“我们一周后通知结果”是企业留给所有求职者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从求职者来说,你很难判断面试官的特点。每一个面试官都很主观,他们从来只相信自己的判断。碰到过某研究所处长,冠冕堂皇的话谈地很好。当时基本上都快说定要签约了,可是他要看我的本科成绩单,碰巧,我没有带,想和他解释原因,但他只是附和了几句(可能认为我的解释只是一种欺骗),脸上挂着不屑,心里已经把我pass掉了。
平心而论,大部分毕业生在面试企业时,都是认真准备的。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好的结果。但是企业永远是强者,他们握着主动权。我面试的十几家单位,从来没有一家单位是正点面试的(他们还会友情提醒你如果迟到,作自动弃权处理),说好九点面试,都会拖上半个或一个小时。不是hr主管开会,就是技术主管开会。我还碰到过一家单位,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有时间去上海面试(当时我在南京),我回答周五可以面试,他们说周五外籍主管要回国过圣诞,最好是周二,当我急急忙忙连夜赶过去的时候,他们又告诉我周二主管有事,改在周三面试。周三还是没有面试成,说是主管出差,最后还是周五去了单位面试。其实在急于找到一份工作的心态下,这些根本算不上什么。只是其中折射出来的地位上的不平等,确实让人辛酸。
面试时,经常是十个二十个同学竞争一二个岗位,我没有信心在他们当中脱颖而出,企业在选择同学的时候,就象集市上选牲口一样。他们的选择余地很大,有人会说,其实企业招聘投入也很大,开宣讲会,参加招聘会,hr们也很辛苦,对着电脑挑选上千份简历,这些我不否认。但要是谈到辛苦,我回想这几个月的经历,只有苦笑。
很多企业都会碰到毕业生违约的情况,即使名企也不例外。招十个人,会收到几百份简历,一面二面三面,招满了十个,可真正到岗的只有六七个。这能怪谁?老天很公平,主动权永远不会在一方手里。2006年,四百万毕业生,面对混乱的世界,会喊出自己的声音:企业,你不可能永远是老大。
还想谈一下求职成功率的问题,很多同学在找到合适的工作后,都会“丧失理智”,感觉找工作还是挺容易的,没必要大惊小怪。完全忘记了当年自己成天抱怨的愤青模样。其实,求职10%的成功率已经很不错了,而且这个成功率对所有人都差不多。无论你是大专,还是本科,研究生还是博士生,也不管你是什么专业,是否名校,成功的几率相差无几。有些人会说,那为什么自己投了近百份简历,都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呢?呵呵,就像抛硬币一样,即使正反面各50%的几率,也会出现抛十次,而没有出现一次正面的情况。概率,用做解释个体情况,显得那么地力不从心。
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很优秀,可为什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个人能力的高低,对于社会需求来说显得微不足道。某人能力很强,能独自写一个dos系统,可有什么用呢?现在已经是一个windows的时代了。通信行业这几年发展很快,某强势公司的招聘,不管你是骡子是马,拉到深圳先洗脑半个月。他们赶上了行业的春天,待遇丰厚,财大气出。可是这个时代,最快的就是变化。过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是三年河东,三年河西。微软很牛,去年不也被google摆了一刀。苹果公司消失了这么多年,因为ipod,不也死灰复燃。
网络,会提供求职者很多方便,当然也会带给求职者最多的失望。本人,在网络上发了一百多封e-mail,可有回音的只有两封。相比较而言,招聘会上投的简历,命中的概率会稍大。一场招聘会,你投个十几份简历,总有一两家会给你通通气。
很多人觉得,这几年,是机械专业的春天。可我不明白,为什么我的春天会这么冷。有单位招聘:机械专业硕士,211大学优先,党员优先,会ug、pro\\e者优先,有**项目经验者优先。我感觉,这不就是在找我吗?投了简历,谈得也不错,满心欢喜地等着拿offer。可这一等,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事实上所有专业求职都差不多,历史专业的机会是9.9%,计算机专业可能也不过是10.1%。大学领进门,求职在个人。
我在抱怨研究生求职难的时候,也能深刻体会到,大专生,本科生求职的艰辛(博士?你还想找到工作!),这个世界,有太多不如意的人。所有人都站在一个围城里,看着另外一个围城。
最后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在05年十一月初收到两个offer,当时心高气傲,因为一些小原因拒绝了(机会永远是转瞬即逝,当然没有这次拒绝,老天就不会教会我这么多)。接下来的日子,注定是漫长的奔波和无尽的等待。很多次,我都想放弃,“再也不跑招聘会了”。可是一有招聘会,还是要马不停蹄地赶往上海。就像很多人抱怨“再也不相亲了”,但是他(她)能放弃不结婚吗?接下来的四个月中,陆陆续续面试了十家单位(大部分拒绝了我,思考其中原因,其实在走出面试房间,看到十多张充满期望的面孔时,自己已经有了答案),在身心俱疲的三月的一周,一下收到四个面试的电话,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几乎快忘记了四个多月炼狱般的生活)。当面试又将成为过场时,我抓住了最后一个机会。虽然最终签的单位,是我面试过的单位中待遇最低,试用期最长的。但是我真的很珍惜这份工作。它带给我的心灵上的平静是别人体会不到的。结果永远在上帝手中,你猜不中开头,更猜不中结尾。
老天给我上了一课,告诉了我求职的艰辛,也教会了我珍惜
来源:新浪
发 表 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