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广告门户网 >> 广告新闻 >> 媒体风云 >> 广告媒体 >> 正文

手机广告惹人反感是没找对模式
责任编辑:阳军    新闻来源:中国广告门户网    新闻日期:2007-12-4
手机广告存在着一个误区,这就是目前国际几大手机厂商都在研究的基于场景感知的手机行为。”在第五届北邮世纪讲坛上,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吕廷杰一针见血地指出。

    他举例说明了“场景感知”的研究模式。比如某人在礼堂里与大家对话,在3G的平台上就可以准确定位得到;再比如某人到歌剧院观看演出,别人也能通过一个信息搜索到这个歌剧9点半散场。根据客户分析,系统能够发现某人经常在十一二点还不休息,而是有电话打出、短信发出,然后立即判断此人去做了些什么,如果系统还记录了他经常去星巴克咖啡,或者常到青鸟健身去健身,就可以马上搜寻,这两个地方有没有此人的信息,并且进行定位,这种精确打击,可以判断出你的偏好是什么,甚至现在就在它的附近。

    这种模式的问题在哪里呢?吕廷杰认为,不妨换位思考一下,考虑某个用户会怎么想——我现在在哪里,系统永远知道,而且我过去在哪里他也知道,那么这个业务我一定会马上关掉,不会用的。

    这种让用户缺乏安全感的手机广告又怎么会有市场呢?市场真正需要的手机广告业务又是怎样的?

    吕廷杰举了一个直观的例子。某人要预定从北京到上海的航班,于是打电话给国航,定票完毕之后,国航发来一条短信,内容是,某某先生您好,您所定制的北京到上海的航班已经成功定制。但是这条短信就此结束了。其他它完全可以不结束,而是在后面加上一段广告——告诉你上海的天气如何,告诉你9点钟的航班在7点钟就应该动身了,告诉你机场高速正在堵车应该走另外一条。这样的手机广告不会惹人反感,而这正是消费行为经济学中所研究的一个热点,很多新的模式有待开发。

    吕廷杰介绍,目前已经有一些模式出现,目的是变被动式广告为主动式广告,让消费者主动去找自己所需要的广告。比如二维码的应用就是一个例子,某广告就是一个奇怪的粘贴画,就是周杰伦把鞋抛到空中,旁边有一个二维码,感兴趣的人就会去扫描这个二维码,自己读出其中所承载的信息:哦,原来是说他下个月在要在这里开演唱会啊。

    按照吕院长的话来说,手机广告如何发展,就是看谁能够找到更好的广告模式。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 表 评 论

      姓 名:   性 别:
      Q Q号:   Email:
    我要给这篇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请自觉遵守,注意文明发言
    企业推广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