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模式的问题在哪里呢?吕廷杰认为,不妨换位思考一下,考虑某个用户会怎么想——我现在在哪里,系统永远知道,而且我过去在哪里他也知道,那么这个业务我一定会马上关掉,不会用的。
这种让用户缺乏安全感的手机广告又怎么会有市场呢?市场真正需要的手机广告业务又是怎样的?
吕廷杰举了一个直观的例子。某人要预定从北京到上海的航班,于是打电话给国航,定票完毕之后,国航发来一条短信,内容是,某某先生您好,您所定制的北京到上海的航班已经成功定制。但是这条短信就此结束了。其他它完全可以不结束,而是在后面加上一段广告——告诉你上海的天气如何,告诉你9点钟的航班在7点钟就应该动身了,告诉你机场高速正在堵车应该走另外一条。这样的手机广告不会惹人反感,而这正是消费行为经济学中所研究的一个热点,很多新的模式有待开发。
吕廷杰介绍,目前已经有一些模式出现,目的是变被动式广告为主动式广告,让消费者主动去找自己所需要的广告。比如二维码的应用就是一个例子,某广告就是一个奇怪的粘贴画,就是周杰伦把鞋抛到空中,旁边有一个二维码,感兴趣的人就会去扫描这个二维码,自己读出其中所承载的信息:哦,原来是说他下个月在要在这里开演唱会啊。
按照吕院长的话来说,手机广告如何发展,就是看谁能够找到更好的广告模式。
发 表 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