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广告门户网 >> 广告新闻 >> 广告知识 >> 广告协会 >> 正文

在后危机时代驾驭风险管理
作者:阳军    文章来源:世界经理人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7-25

实践证明,这种“发起-销售”的运营模式隐含着巨大风险:一方面,银行为卖而贷,不再认真掌握客户信息,而只需用公开评级数据等公开信息,用通用模型决定是否放贷,造成大量随意放贷现象,信贷标准的放松在实体经济层面埋下了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因打包的资产信息不透明,购买者并不懂复杂的结构性产品,只能以评级和收益来对待和交易这些资产,将风险管理和监控资产“外包”给评级机构,丧失了独立判断。同时,经过再打包、再评级,形成更复杂的产品出售给下家,风险通过交易不断放大,造成风险的积聚。同时,市场化融资推动参与者创造了复杂的结构化产品,“发起-销售”模式广泛使用,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用短期信贷资金支持长期贷款项目的工具,在更大范围上造成存贷款期限错配、个体支付风险实际向系统流动性风险集中。正因为认识到该模式的上述缺陷,美国金融监管改革计划的一个重点领域就是强化对证券化市场的监管,并将要求创设人或发起人留存足以产生利益影响的证券化产品的一定份额(5%),以促进表内表外的均衡发展,避免风险创造与风险承担的过度分离。

    ●坚持稳定与效率并举原则,关注高杠杆风险处置

    美国持续的宽松货币政策、低利率导致过度的杠杆率,金融衍生工具则掩盖了风险,并将风险传播控制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从而产生了资产泡沫。危机中的去杠杆化则加速了风险的传播,凝固了流动性供给,导致高杠杆金融机构的经营恶化。去杠杆化将是一个持续的长期过程,也是现代金融回归传统、回归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过程,需要密切关注高杠杆风险的处置和演变进程,这将是未来引发系统性风险和金融动荡的重要诱因。对于金融杠杆的风险和作用需要辩证认识,金融发展本身就是杠杆作用发挥的过程。无论从我国经济的整体杠杆化水平,还是商业银行的杠杆率来看,我国的杠杆化程度都处于低位,我国银行体系也不存在去杠杆化问题。相反,需要在风险可控、拨备充足的前提下,根据实体经济需求,通过金融杠杆引导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与时俱进实施简约化战略,加强风险管理的创新

    每次大的金融危机都会导致价值回归、金融业态的回归,但却并非历史的倒退,而是进一步明确和理顺发展基础,秉承和强化有效的风险管理原则。现在所说的金融回归传统,实质上是金融简约化的发展趋势,是金融机构管理行为更加具有科学形态的一种简洁化、标准化,是对过去“金融异化”的修正。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教训之一,就是过于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过于繁杂的定价评级模型和过于庞大的金融机构以及衍生的管道公司、平台公司,导致了大家对于风险的判断出现重大的偏差,甚至威胁到金融审慎经营和风险管理的根基。随着危机的深化和严重后果的显现,开始出现重视简约化的经营发展方向,不再追求机构的扩张、规模的扩大,而是充分考虑成本和风险因素,实施组织机构的集约化、经营模式的简洁化和产品服务的专业化。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强调改革消费者保护机制,突出透明度、简约化、公平性和可得性,要求在提供非普通产品时,要将简单并能够直接定价的普通产品置于显著位置。金融简约化发展同样伴随风险管理的创新,需要利用好IT信息技术,进一步理顺银行前、中、后台风险控制的各环节的职责和分工,基于不同的产品、不同服务对象以及服务专业化的优势,对金融服务价值链进行科学分析和定位,塑造基于内部价值链基础上的强有力的风险管理文化,以实现风险与回报的均衡及价值链的精细化管理。

    更多精彩请查看>>  

上一页 [1] [2] 

上一页  [1] [2]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 表 评 论

      姓 名:   性 别:
      Q Q号:   Email:
    我要给这篇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请自觉遵守,注意文明发言
    企业推广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