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都是同一条路
在系列报道电子商务及其催生的商业生态变化的过程,我们研究了李宁、达芙妮、佐丹奴等品牌商网上销售试验;随后,我们开始挖掘到底是哪些力量在推动或者跟随电子商务的发展,这让我们意识到营销服务商的变形和新兴物流服务的探索;最终,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传统的商品流通的渠道时,我们的疑问在于:B2C或者C2C的电子商务网站是否最终会取代传统流通渠道?
待我们完成对应数以十万字的采访后,我不禁要为最初的肤浅的提问而局促。
所谓流通,绝不是一个专卖店,一栋大卖场,甚至成千上百家连锁店那么简单。流通的本质在于运动——商品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运动,流通业的本质可以视为一张流通商品和资金流的巨网。那么,其前端的形式是专卖店、连锁店、大卖场,还是刻下火得不得了的网上商城,事实上并不重要。没有后端设计合理的物流网络的B2C或者C2C,只不过是一张网页罢了。
这正是为什么做邮购的麦考林要开2000店,做B2C的BONO有了线下裁缝店,以及在网上经营3C产品的京东商城开始投资建设物流仓储的原因所在。
另一方面要看到的是,网络具有天然的“速度”诉求,这与流通业对于“效率”的追求,是相吻合的。从形式上看,那些已经拥有上百成千线下连锁店的传统零售商,都不曾忽略网上商城这一新终端。你如今可以进入虚拟的家乐福、沃尔玛、国美、苏宁……
作为本土最为发达的零售行业,家电连锁零售商苏宁与国美的网络之旅,备受关注。这其中交织着人们对于中国网络消费习惯和家电行业厂商博弈的关注。从管理的角度看,它涉及到“组织的自我变革”、“产品的精准营销”和“无边界管理的新型协作模式”等话题。
线上线下,终会殊途同归。关键在于流通业者如何在效率上不断深耕,新型渠道终端将加速还是延缓行业整合,而谁将通过自然竞争,成为行业寡头?
2005年,黄晓艺曾经和黄光裕有一番交谈。当时国美在香港以借壳方式上市不久,风头正劲,但黄光裕操心的却是另外一个问题:国美的线下一定要和线上结合。当时黄晓艺的身份是一家电子商务方案的提供商。当年,国美网上商城推出,开始构建B2C平台。
2009年5月中旬,国美的电子商务已经完成了技术准备,接下来计划完善运营的准备,而后大规模地推广。四年前是“局外人”的黄晓艺如今已是国美的电子商务部部长。
比国美动作更大的是苏宁,在和IBM的咨询团队研究设计一年之后,苏宁计划在2009年7月推出新版本的网上商城,用苏宁的表述是“第四代”。此前,苏宁在网上购物也有尝试,但效果微薄。在2008年系统研究了B2C商城运营模式后,苏宁认为推出商城的时机已经到来。
2009年春节后,长期主攻线下、意在开店的电器零售商们,不约而同开始深耕细作网络购物的虚拟平台。中怡康时代市场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2008年国内家电和消费电子市场的总价值是7920亿元,而国美和苏宁的总收入是1000亿元。虽然占据了将近1/8的份额,但国美和苏宁仍然希望开辟增长点。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 表 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