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也是广东省的传统出口商品。广东医药产业的大命题“建设中医药强省”确定后使医药界面临巨大机遇与挑战。竞争态势在不断改变中;擂鼓声急,战绩待揭。广东的中药企业如何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广东省中药产品发展,显得尤为迫切。为此,《时报健康》策划了“广东中医药强省品牌巡礼”系列报道,深入采访广东知名中药企业如何把握“广东中药强省”机遇发展。这期,就从广东中药企业的排头兵广药集团开始。
打榜业绩
从2004年起,广药开始整合品牌之路,挽回同室操戈局面,加快发展步伐。整合后的广药向市场交了一份满意答卷:在去年全国医药行业利润全面下滑的大背景下广药集团逆势飞扬,2005年,工业总产值59亿元,同比增长21%,工商销售收入140亿元,净增长30亿元,同比增长25%,利润总额5亿元,同比增长66%,实现广药集团历史最高增幅。大发展背后,是广药集团大刀阔斧的大整合和大变革。
广药集团董事长杨荣明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省委、省政府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令人振奋,广药集团将以此为东风,打造成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中成药制造商,争当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的主力军。不久前,广药集团副总经理、广州白云山和黄中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楚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用广药主品牌带动复合品牌,用社会责任打造品牌是广药打造品牌的主线,自主创新,建设中医药强省,让广药走向全国、走向全球是品牌发展的远景规划。
品牌整合力挽狂澜
整合,这是人们在分析广药近几年成功时提得最多一个关键词。广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自成立之初就是一个庞大的企业,古色古香却步履缓慢。公司总部对旗下各家企业没有太大的约束力,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融资的管理机构存在。旗下十数家企业在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上大多各自为战,虽然名义上统一在了一起,却没有显出整齐划一的力量。据悉,在“十五”期间,“广药”品牌和“白云山”品牌分别要达到50亿和24亿的销售规模,单靠过去那种单打独斗的路子是行不通的,单个企业的规模很小,2、3亿元的销售形成不了优势,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难以抗风浪。广药新领导班子对广药内部的整合,加强协同作战的能力。扩大“广药”品牌的影响力,加速树立广药集团的强势品牌,促进集团产品销售的全面提升。
事实证明,这种主品牌带动复合品牌带来了可喜的效应:2005年,北京名牌价值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评估白云山这个品牌的无形资产达到了63.16亿人民币,挤身中国本土医药品牌前三甲。此外,“广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众多驰名的品牌,拥有独家生产品种20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40个。如该集团拥有的一批广东省和广州市著名商标的“大户”:“奇星”、“心字牌”、“潘高寿”、“明兴”、“王老吉”、“何济公”等广东省著名商标。
将科技转化为利润
广药旗下有着众多的老字号药品,但这些传统中药面临制剂落后、工艺滞后、服用不便等种种问题。近年来,广药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战略,下大力气进行中药二次开发。例如全国有几百家企业生产板蓝根制剂,但白云山和黄中药有限公司厂采用了指纹图谱技术并建成了GAP基地,从而成为板蓝根2005年药典标准的制订者;敬修堂的清热消炎宁,以前服用每次都要“一大把”,二次开发后一次只需吃两粒胶囊。广药还重点研究开发以质量控制技术为核心的中药提取、分离纯化、浓缩、干燥等领先技术,建立了国内唯一的国家级中药提取分离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据了解,广药集团2005年科技项目在研255项,其中新药项目92项;获得新药证书及生产批件6项;项目验收、成果鉴定22项;全年科技投入累计2.41亿元,占集团工业销售收入4.6%。新产品的销售收入达到6.5亿元,同比增长了39.3%,新产品产值率9.86%。去年广药旗下的广州药业首创“绿色提取青蒿素”正式投产,广药在科技成果产业化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今年,广药集团踏上了建设高科技大集团、冲刺“年销售400亿”目标的新征程。集团提出以开展“科技创新年”活动为主线,全面提高集团自主创新能力。包括汉方药业的“青蒿素绿色提取”、拜迪药业的“狂犬疫苗”等项目将产生效益。
从“广”到“全”的蜕变
以前广药是名副其实的“广”药,省内省外销售比例为8:2。新领导班子上任后,通过品牌整合力度和市场推广,广药及其子品牌等也从区域性品牌跻身国内外知名品牌之列,其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成倍增长,在国际市场也开始崭露头角。通过营销创新,去年,广药实施“西进北伐”战略,成功挺进全国市场。2005年其产品在省外销售额同比增长26.69%,省外销售占工业销售比例由52%提升到55%。
去年以潘高寿药业为代表的老字号们,最令人突出的印象莫过于一改过去“自然销售”的方法,开始向全国市场出击。广药的一些拳头产品,比如王老吉、夏桑菊等,一度被认为只适合作岭南的区域市场。然而广药集团领导认为,产品具有区域特色,并不代表在全国没有市场潜力。于是在这一年里,人们可以在各省会城市看到“止咳专家潘高寿”的大幅宣传。中一药业的消渴丸推出“新长征行动”,通过与全国各地医院、医生、卫生部门等联手做地面推广。王老吉药业引入香港同兴资金,增强实力,绿色包装的王老吉凉茶和加多宝的红色罐装产品同享品牌效应,红色罐装王老吉与KFC联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认可。敬修堂在广州美博会上宣布进军中药化妆品,开始在产品结构上另辟蹊径,进入崭新的药妆市场。
海外市场拓展工作也在紧锣密鼓进行。据悉,通过对进口商品和出口业务的不断整合,广药逐步搭建了以医药进出口公司和香港保联拓展公司为主的进出口业务平台,为集团公司今后集中拓展海外市场、增加外贸出口额奠定了基础。除了加大力度提升产品出口的销量,做好传统中药产品华佗再造丸、夏桑菊、701跌打镇痛膏等出口外,还将努力拓展化学原料药、保健功能饮料等产品的出口市场。
提醒
慎选空心胶囊
“药用辅料”这一普通百姓本不熟悉的医学专业术语随着“齐二药”假药事件而声名大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通报了查处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假药案的最新进展。现已初步查明,齐二药购入的药用辅料丙二醇,经检验为二甘醇。含有“二甘醇”的亮菌甲素注射液是导致病人肾功能急性衰竭的直接原因。
用于包裹药物颗粒的空心胶囊(即胶囊外壳)也属于一种“药用辅料”,其相当于盛载药品的容器,却又与一般的包装容器不同。中国医药包装协会副会长梁祖江表示,由于空心胶囊产品质量直接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因此其原辅料包括用水是否满足安全性方面的要求至关重要,安全性在制定标准时成为政府和行业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据了解,胶囊已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药物剂型之一,而用于包裹药物颗粒的空心胶囊(即胶囊外壳)属于一种“药用辅料”,由于空心胶囊本身不具疗效,却要随同内盛药物一起口服进入人体消化系统,并最终为人体吸收,因此空心胶囊的质量和安全直接关系到药品的品质和安全。
据专家介绍,空心胶囊的加工工艺其实并不复杂,通常是把一些药用明胶和食用色素等按比例配成原料,再经压塑即可。实际上,尽管国家对药品行业中空心胶囊的主要原料明胶的质量、工艺及生产环境都有严格规范,但依然不乏一些黑心企业为赚取经济利益铤而走险,他们暗中购买手工作坊式生产出来的低质、劣质胶囊,更有甚者竟然从回收的皮革废料和垃圾中提炼明胶生产廉价的空心胶囊,全然不顾百姓健康和生命安全。据悉,一般的空心胶囊价格都在150元/万粒,而劣质的则可能低至50元/万粒以下,其利润空间相当大。尽管不同品质空心胶囊的价格差别如此之大,但一些大型药企还是坚持在这种药用辅料上花费“血本”,如海南亚洲制药的快克感冒胶囊所采用的空心胶囊就全部来自美国辉瑞制药的在华工厂。
中国日用化工协会明胶分会秘书长姚龙坤曾指出,被黑心明胶作坊广泛使用的皮革边角料中通常都大量含有重金属“铬”,而在一些企业的灭菌工艺中又会用到一种名为“环氧乙烷”的物质,正是这两种有毒残留物导致小小的空心胶囊成为一颗颗暗藏杀机的“毒丸”。
发 表 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