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雪村在他的新作《伊甸樱桃》里提到这么一个细节:一个公司的小职员无意间得到别人赠送的一支钢笔,他拿去给老板签字用,老板认定他是来体验生活的“公子哥”,马上炒了他的鱿鱼,后来他才知道那支笔就是著名的Mont Blanc,译作勃朗峰,价值五万元人民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你在求职的时候穿一套租赁来的香奈儿套装,紧张严肃地迈进公司大门,保安是要拦的,因为一看就知道是来找活的。如果你的面试官穿的是卡路·约翰,你一身夏奈儿,而且又碰巧遇到个女面试官,我敢肯定,你被录取的可能性几乎是零。
对于现在大学毕业生来说,在求职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细节都将直接决定最后的求职结果:一件衣服、一张名片、一个眼神……每个细节都要求恰到好处,每个细节都要求独树一帜,让面试官印象深刻。
大学生不容易,求职中的大学生更不容易!
线下细节
记得五年前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们都是在学校里等待用人单位前来招聘,可现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毕业生们不得不主动出击,寻找各种就业机会,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包装推销自己。
交通
坐公共汽车还是拼车?
在中大BBS论坛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帖子,“我第二天要去某某地方面试。有无同去的同学可以一起拼车啊?”
拼车,就是三四个同学一起打一辆出租车,费用AA制。拼车不但可以节约时间,还避免了在公共汽车上因为拥挤而造成的衣冠不整、心情烦躁。面试的时候发挥得也要好一点。
点评:葛红兵的小说《财道》里讲述了一个外地大学生在上海找工作的故事,当面试的老总问他是怎么过来时,他老老实实地回答:
“坐公共汽车。”老总告诉他,“你坐公共汽车,就永远富不了,因为你把时间都浪费在路上了,永远比打的和自己开车的人慢半拍!”
简历 名片、博客、FLASH、DV短片
白纸黑字的简历过于普通,求职心切的大学生们为了吸引HR的眼球,千方百计地在简历上玩花样。
一位学广告的大学生别出心裁地把自己的简历设计成了黑纸白字,HR看到他的简历后先是一愣,他的自我介绍却更让人吃惊,“我叫黑白,黑白也是我的个性。”
很多应届毕业生在制作简历的同时,也会印一些名片,名片就像是微缩的简历。有的把自己在学校担任过的各种职务:学生会主席、书法协会、自行车协会会长等头衔都密密麻麻地印在名片上,有的则比较简洁:一个手机号码,一句“请你联系我”,表达出一种自信与谦卑。
简历不可能随身携带,名片却精致方便,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机会在哪里,所以最好时刻做好准备,说不定决定你命运的人就在某次聚会上,或者街头、商场里与你偶然相遇。
求职博客是最近刚刚流行起来的,但一般只是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在上面发几句牢骚,又有几个HR能够耐心地把一个大学生写的鸡零狗碎看完呢?
FLASH、DV也是大学生展示自我的一种方式,但如果你应聘的不是技术人员,FLASH、DV也并非原创,建议还是不要画蛇添足。
点评:百度的人力资源总监说她每天要看两三千份简历,有个性的简历的确会让人眼前一亮,但过于繁琐的简历却让人头大。她曾经在一天之内点开过五个内容相同的FLASH,于是决定再也不看任何FLASH简历。
服装 批发、合买或者租赁套装
拥有一套穿得出去的职业装,是每个大学生必备的功课,职业装有好有坏,如何能够花最少的钱买到最高档的职业装,大学毕业生们可谓绞尽了脑汁,批发、合买、租赁是三种比较常见的方式。
小张在应聘一家英国的网络公司之前,感觉外企应该对形象的要求比较严格一些,就与同宿舍的同学合资购买了一套两千多元的打折西服,商量好了轮流穿,上帝保佑他们的面试时间并不在同一天。人事处的负责人看到小张西装革履,认为他想往市场部方向发展,于是叫了市场部的主管来接待他。
点评:如果你面试的是技术性的职位,不一定要西装革履,其实中国人的身材、穿西装就不是很理想,一些公司看门的,看见穿得整整齐齐神情紧张严肃的同学是要拦的,因为一看就知道是来找活的。
至于租赁世界顶尖名牌套装的方法更不可取,如果你的面试官穿的是卡路·约翰,你一身夏奈儿,而且又碰巧遇到个女面试官,我敢肯定,你被录取的可能性几乎是零。
线上细节
懂网络术语
不做求职菜鸟
各大高校的BBS论坛上都有很多热心的师兄师姐把他们找工作的经历辛辛苦苦写成一篇篇泣血之作,听听这些过来人的意见,可谓受益匪浅,但如果你像一只菜鸟一样不懂他们的网络术语,那就会看得一头雾水。
笔经:笔试的经验之谈。
面经:面试的经验之谈。
处女面:指第一次参加面试。
霸王面:硬挤入面试房间获得面试机会,是一招险棋。
海选:一般在学校的报告厅举行,各家公司一字排开,大公司同时来了几十个面试官,每个面试官的桌子前都有长长的一条队伍,一对一速问速答,内容多为1-2分钟自我介绍和3-5分钟提问回答。
群殴:面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十几个人一个小组,先是自我介绍和演讲,然后小组讨论,各自选派代表陈述。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 表 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