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影响力日益加强,上网浏览各类信息、开个博客已经是很平常的行为,不是什么新鲜事。网络文学以及个人日志类的博客的火爆,在让副刊编辑为找到一个巨大稿源而喜悦后,很快就感受到一种压力,一种副刊面对包围所感觉到的压力。
《人民日报》文艺报主任郭运德说,“在媒体异常发达的今天,人们对副刊的需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在阅读副刊的心态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当年的副刊的文化品位给人的感觉比较高……人们会很从容地去品味。现在,人们对于副刊的要求比过去淡薄了,因为可供他们选择的文化鉴赏品越来越多,他们阅读副刊的时间也比较匆忙,即使有很多很有品位的作品,大家也难得有那样的闲情逸致去品味和欣赏。”
面对网络如此火爆的挑战,身为传统媒体的副刊应该怎么应对?怎么才能在网络的包围下走出一条持续发展之路?这恐怕是每个晚报的副刊编辑以及关注副刊发展的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传统媒体不再是读者阅读的惟一选择
如今的网络包含范围十分广泛,频道划分十分细致,让人们在上网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相应的选择。
传统晚报副刊一般都刊登一些文艺性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杂文、摄影作品、书画作品、书评等。但是这些副刊的传统操作手法现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网络来说,这只是涵盖其中的一部分,网络利用视频、音频、动漫等手段做得更为丰富,更为吸引人。想要阅读,现在不再是只有打开纸质传媒才能做到的事。在网络上同样可以阅读,甚至可以更舒服地阅读,同时得到几方面的感官享受。
利用网络的丰富性,拓展副刊自我发展空间
1. 网络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带来的并非只有挑战,也有便捷。
由于网络的存在,编辑与作者、读者之间的这种编读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通过电子邮箱等手段,可以非常方便迅速地传递稿件,传达修改意见。仅以笔者所在的《三江晚报》为例,在版面上登出投稿的电子邮箱后,副刊的来稿量由每周的三十篇左右猛增到每周近二百篇。
可以说,如此大量的稿件给了副刊编辑更多的选择余地,终于可以不再为稿源缺乏发愁了。不过,在经历了最初的兴奋后,又有了新的问题,大量的通过网络的来稿有相当一部分是编辑最为头疼的一稿多投的作品。这样的稿件大量涌来,给甄别稿件带来了困难。而且,一些自由投稿质量良莠不齐,有些稿件在思想、在立场上都有问题。这就要求晚报副刊编辑加强业务能力的修养,处理好这些网络来稿,为己所用。
2. 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副刊版面的内容
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三江晚报的副刊编辑在对比同类副刊后,大胆决定,要利用网络资源,为己服务。
《三江晚报》副刊开办《聊吧》栏目,“讲出你的故事,解开千千心结,让你的心情也晒晒太阳。”通过QQ和邮箱与读者实时交流,倾听读者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个版面受到了读者的极大欢迎。纷纷反映这样的版面是他们所想看到的,因为真实,在这些故事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也能受到启发。
《三江晚报》副刊还利用网络资源开设了以网络为大本营的《幽默》板块,每周一期,以令轻松的网络文学、精彩的爆笑段子为主要内容。趣味、愉悦、能轻松阅读就是这个板块的办版宗旨。这个版出人意料地深受读者喜爱,有时因为广告占版被撤下,总会有读者来电询问“声讨”。这个板块的成功,也给我报副刊编辑一个启示,虽说现在电脑普及率很高,上网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网络资源对我们来说还是有很高利用价值的,编辑这个版面,不是单纯地下载照搬,也有调整、组合和主题策划在里面。
而一些晚报的副刊也适时而变,有的晚报副刊还专门开设了《博客》版,与本地作者博客互动,把精彩的博客作品变成副刊版面的作品,使这些博客作者成为晚报的副刊作者,形成良好的循环,扩大作者群,也扩大了读者面。
加强副刊本身的内功修炼,提高质量
经过研讨,《三江晚报》副刊决定改版,副刊要“动”起来,人和版面都要动起来,不能只满足于传统的诗歌、散文等,淡化文艺性,强调写实性。以更贴近读者阅读为需要。应该说,报纸新闻版是注重“发生”,副刊是注重“发现”,副刊的强项在深入,是动态的发表、推销,必须在动态的基础上发掘传统的强项。不再是只刊发诗歌、散文的园地,也渗透了新闻性、写实性。三江晚报的副刊在改版后设立了《市井》、《随笔》、《岁月》等板块,选取用写身边事、身边人的稿件,在选稿时注意文字的长短,单篇字数一般控制在800字内,在意与生活的贴近程度,而非文笔的高低。因为我们觉得,文字功夫是可以给编辑打磨出来的。而立意却不是一个编辑能在办公室里可以凭空想像的。
由于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主流新闻作品普遍出现同质化现象,新闻素材大多雷同,而副刊从导向上来讲,要突出一个“杂”字。
据《羊城晚报》调查,生活节奏的变化,使读者的阅读习惯更加趋于快餐化,人最能承受的文章长度就是1000字左右。这使我们不得不更加注重标题的选择。副刊到底是载体还是媒体,是娱乐的文化还是文化的娱乐,这一切既不能取决于读者又不能取决于作者、编者,应该由市场决定。
在编辑过程中注意文章题材多样,合理搭配栏目。做到杂却不乱,雅与俗交替出现,版面内容丰富多彩,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不走名人路线,培养本地作者和新作者。
重视策划,重视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事实证明,策划不只是新闻版面要做的,副刊类板块也应该做到这一点。春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等主题征文和一些专题类的征文,都引起了作者和读者的参与热情,反响不错。
几年的晚报副刊编辑工作的实践,让我感受到如今作为一名副刊编辑的责任更加沉重了,但我们相信这样一点——报纸副刊,仍是现代报纸不可或缺的风景。因为时代仍然需要高质量的副刊,“报纸副刊(这里主要指文艺副刊)与新闻版一样,在读者的精神食粮中占有相同的使命,但具有不同的实现形式。”
读者对晚报副刊的要求更为苛刻,要求副刊作品必须更热切、真实地关注和贴近老百姓的生存空间,更敏锐、迅速、深刻地捕捉到瞬息万变的世态中有价值的东西。这对晚报副刊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我们相信,只要副刊自己苦炼内功,不断提高自身的质量,晚报副刊应该可以走出一条光明之路。
参考资料:
① 郭运德,《副刊与报纸的文化的品位》,www.people.com.cn/GB/32306/32313/32330/2661284.html
② 郑长春,《管窥西安报纸副刊》,《新闻战线》,2003年第6期
(作者单位:三江晚报)
来源:青年记者
发 表 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