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早就出去了、联想也终于出去了,一个个轰轰烈烈地开进了国际市场,在他们的身后,是更为庞大、实力更加雄厚的大“部队”摩拳擦掌。在历经快速起步的青春后,中国企业开始迈向国际,这个充满诱惑又前途未卜的市场。在古代,中国的丝绸、茶叶和陶瓷世界闻名,“中国”就是它们最有影响力的
品牌,货物交易是最直接的品牌接受过程。而现在,当中国企业努力把产品和服务打入国际市场时,品牌仍然是他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谈起品牌国际化,最先被想到的是海尔、联想和青岛啤酒等最早一批在国外市场上有所斩获的企业。海尔自80年代中期以来取得很大进展,并在成为中国最大的白色家电制造商后,开始了进军国际市场的路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海尔在东南亚、美国、欧洲设置贸易部门,大量出口白色家电,并在全球、甚至是在美国开设工厂,真正实现了“海尔世界造”。据悉,目前海尔小冰箱、酒柜在美国市场占据第一的市场份额,而另一份来自全球权威消费市场调查与分析机构EUROMONITOR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按营业额统计,海尔集团目前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排名第四,这已经是非常傲人的成绩。在最近英国《金融时报》在全球读者范围内开展的一次“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的调查中,海尔在综合了品牌知名度、信任度、创新能力、产品服务质量以及管理运营水平等五项指标后,列十强榜单之首。 海尔的成功在于适应市场的需求,成功地将小家电打入欧美市场,同样的还有青岛啤酒。青岛啤酒已畅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欧洲、北美和东南亚更是构成了青啤在海外销售的三角架。在这些国家的酒吧里,一问青岛啤酒,很少有不知道的或者不喝的。 相较于海尔和青岛啤酒的成功,收获甚微的也不在少数。很多企业在喊着“打入国际市场”的口号时,却困惑于如何能最直接最有效地让合作伙伴和目标客户接受自己的品牌。现在的中国企业已经将“走向国际市场”的一只脚迈了出去,究竟该怎样落地,朝哪个方向落地,关系着这些企业的未来发展,也关系着中国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影响力。今年中海油竞购尤尼科时,有专家表示,如果最后中海油收购尤尼科不成功,与其说是中海油的失败,还不如说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经营经验的不足以及中国在海外的软实力欠缺的具体反映。 英国《金融时报》在最近“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的调查评论文章中也指出,中国一些较早涉足国际运营的企业,大都低估了在海外品牌建设的风险,而只是套用其在国内的品牌经营经验,边试边改。他们以为,错误印象可以通过改变
广告内容,或是换一种
媒体,就可以迅速纠正。恰恰相反,通常情况是,如果第一印象不尽人意,营销定位又前后不一,在潜在的消费者心目中只会是雪上加霜。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成长的烦恼除了来自自身的进一步地发展,如何使国外消费者正确认知中国企业,或者说,了解国外消费者对中国企业品牌和产品服务的看法和心态可能是其迈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步。即使是像海尔、青岛啤酒这样的国际知名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改变中国产品一直以来低附加值产品的传统形象,进行品牌建设和品牌高端化。这些问题在文化和地域的阻隔下恰如横亘的山脉将原本简单的事物变得越来越“朦胧”。我们需要一座桥梁,来帮助那些即将和已经走向国际化道路的中国企业重新审视自己。金融时报集团首席执行官欧利华先生表示,《金融时报》也希望这次调查会使这些企业对自己在国际上的发展有新的认识,更会使广大的中国企业群体对海外市场的认知角度有新的认识。而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FTChinese.com作为此次调查的主策划,也希望能将这些宝贵的信息与中国的商业读者共同分享。 关于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发展,欧利华先生表示,之前日本和韩国的品牌在努力打进国际市场时,也对是否能成为国际顶级品牌有很多的疑惑,但现在可以看到三星、松下等品牌已经在国际市场上称雄;而中国企业和产品的发展,将会像韩国和日本当初的飞速发展一样,甚至会以更快的速度成为世界顶级品牌。他同时也指出,建立一个品牌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在确认品牌的最核心的价值后,进行重点的推广,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名不虚传,做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所宣传的一致。 英国《金融时报》的此次评选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和参考的价值。这次“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调查中,有来自70多个国家的3500多名《金融时报》读者参与了评选,据介绍,这些读者中许多是来自其全球读者中的高端群体,他们是商界或金融界真正做决策的人士。对于中国企业和英国《金融时报》来说,能调查到他们心目中的中国最知名的品牌,这是非常重要而有价值的东西。沟通的桥梁已然被《金融时报》架设,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我们不难发现,如果说品牌建设已成为中国领先企业开拓国际战场的一场战车,那么有时候,你需要打开门看看外面的环境,而不要仅仅单纯的闭门造车。来源:蓝色光标公共关系机构
上一篇文章: 电梯媒体业风云变幻新框架重组亮相 下一篇文章: 重庆市工商局曝光虚假广告